阮刘琪和他的巧环
我的父亲阮刘琪1900年出生在上海,他只念过一年书,也没有学其他的技术。后来,父亲成家后,有了我们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。我们一家八口租住在苏州住在一小套房子里,地址是文元弄三号。我们在那里一住就是几十年,一直到1962年父亲去世。
我们小的时候家里生活困难,父亲以在学校附近卖糖果和干果养家糊口。母亲也帮父亲做生意。我们六个孩子从小就开始帮助父母维持生计。
学校放假时,父亲就会做一些季节性的买卖。夏天卖西瓜,农历正月卖灯笼。我们的灯笼做得很好,有蝴蝶灯、兔子灯、三脚蟾蜍灯等样子。
大概是在三十年代末,父亲去他做生意的学校门口,看到一些女学生在玩九连环,他就开始在空闲的时候学做九连环。父亲没有读过什么书,但是他很喜欢动手动脑,有些花样是父亲从学生们的报纸或手工课图案中学来的,有些则是他自己设计创制的。父亲就是这样开始制作巧环智力游戏玩具的。
一开始父亲只是在卖糖果时也卖一点巧环智力游戏玩具,渐渐地父亲意识到卖九连环和他自己创作的巧环也够维持生活,他就不再卖糖果了。他有几十种巧环的设计,大都是在九连环的基础之上改进而成的。每一个巧环游戏都有一个贴切的名字,是以其形状而定的。父亲也卖一些其他用金属丝制作的玩具,其中有小三轮车、花篮十八翻等。
每天晚上父亲回家后会告诉我们当天的生意情况,哪些巧环卖得多,哪些卖得不好,哪些还要多做些。晚饭后,我们一家人就会围在桌边一起制作巧环。妹妹和娣的任务是用砂纸将金属丝打光,我们兄弟几个有的做环,有的做柄,需要什么,我们就做什么。我们将做好的巧环部件分开放在一只篮子里,由父亲带到摊位上去装。这样做,一来省地方,二来父亲在摊位上装巧环时又能吸引顾客。
我们从小就帮助父亲做巧环生意,父亲的摊位在苏州的许多学校门前都摆过。我们在小学校门前卖简单的巧环,难一点的在中学和大学门前卖。那时父亲自己设计制作了许多巧环,其中有塔环和壶环。我们也学父亲设计巧环,大都是根据日常生活物品的样子做的。看到猫,我们就做猫环;看到飞机,我们就做飞机环。
大概是在一九五六年,俞崇恩老师 在他教书的中学校门口见到了我父亲和他的巧环。他对巧环很有兴趣,便常去父亲的摊位上和他聊天,并与我父亲成了朋友。俞老师在写《巧环》一书时,将父亲的巧环各样买了一个,带回去研究。一些他解不开的,就请我的四弟力海去他家解给他看。俞崇恩老师在写《巧环》书时常去拜访父亲。一九五八年,《巧环》在上海出版了,他还在书中向我父亲表示谢意。
一九四七年,那时我十三岁,去上海跟一个亲戚在一家鞋铺当学徒。一年后我回到苏州,帮助父亲做巧环生意。一九五一年,我又去了上海,在那里制作和销售巧环。一九五五年,我去了无锡,在那里做巧环卖。学校的学生和老师都喜欢买我的巧环,因为玩巧环是有助于智力的。在无锡时,我还去过江苏省的许多城镇摆摊卖巧环。一九五八年,我在无锡塑料一厂有了正式的工作,也就不做巧环了。有时偶尔做些九连环或弯个名字赠送好友。
五十年代末,我们兄弟几个都有了正式的工作,只剩妹妹和娣在家帮助父亲。不久,父亲也不做了。再后来,父亲患了食道癌。六个月后,父亲在一九六二年一月去世了。父亲将他的巧环手艺传给了我们。
很多年来,我们兄弟几个有了工作,各自成家立业,巧环仅成了回忆。 退休后,我已上了年纪,我的子女们又都有自己的工作,因此,阮家再没有人想到做巧环。由于我们从小就制作巧环,各种巧环的设计至今仍记忆犹新。
一九九七年,在张卫和她的先生雷彼得的鼓励下,阮根全又开始制作巧环。并将巧环的制作技艺传授给了他的子孙们。现在阮刘琪的后人在上海、南京、苏州和无锡制作和销售巧环,他们的巧环在中国甚至世界都小有名气。
阅读更多
雷彼得、张卫、刘念:《趣玩I:中国传统益智游戏》,北京:生活·读书·新知 三联书店,2021年,第54–77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