旧城村在河北武强的西南部,在历史上是武强年画生产的中心。在清末民初时村里有约十二家年画作坊,每个作坊有十到二十个工匠。当时村里生产的年画约占武强年画生产的百分之五 。
武强的贾家作坊
贾家在村里是印制年画的专业户,刻板来自别户。从十八世纪末起有六代人经营年画的印制,最繁荣的时期是清代的道光(1821–1850)至咸丰(1851–1861)年间。在日本侵画战争期间,中国陷入灾难。和其他的年画作坊一样,贾家的年画业也由此走向了衰落。在四十年代,掌门人贾董杰将祖辈留下来的520多块印板分给了他的两个儿子贾增和及贾增起兄弟两人,让他们独自经营并留有先祖遗训“画版许使不许卖”。后来随着战争、洪水、等天灾人祸,贾家的年画生意在五十年代初就不做了。
贾增起放弃了画业后,他就将从祖辈继承的二百六十块木版埋到地下,设法保护住。但是武强地势低洼,1963年的一次大水过后,他只好把这些画版藏在家里屋顶夹层上。1992年贾增起去世后,他的三个儿子也陆续成家搬了出去,这个老宅院便无人居住,堆满杂物。
发现清代雕版
2000年的一天,贾增起的儿子贾振邦发现顶棚部分脱落,露出了一块红色的木板,板上有清晰的图案,是年画木板。再仔细检查,他发现顶棚上面全是年画木板,已经密藏了四十多年!为了却父亲的心愿,贾振邦三兄弟将年画古版有赏捐献给武强年画博物馆。武强年画博物馆在2003年10月对贾家老宅上的藏板进行挖掘,抢救出155块年画古版。
经鉴定,这些古版是清中后期到民国时期制作的。有一块早期的木版是《三鱼争月》,是武强年画的一个孤本,制作于咸丰(1851–1861)、同治(1862–1874)年间。
画面上有三条肥大的鲤鱼,在正中是它们共有的头。古版的画名是《三鱼争月》。在画面的左右还各有一组小的三鱼争月。
鱼为什么要争月呢?一种解释就是使用民间年画中惯用的谐音手法。将“月”谐音于“跃”。看似“三鱼争月”,实际上是“三鱼争跃”,就是鲤鱼跳跃龙门。民间传说中,鲤鱼跃过龙门就能成龙,腾空上天。科举文人把考中状元叫做“鲤鱼跃龙门”,老百姓则把生活幸福的飞跃也称做“鲤鱼跃龙门”。争跃是争着跃龙门,去取得更好的生活。
中国的三鱼共首的图形在其它年代及物品上也有出现。早期的一个是东汉(25–220)时期的石刻,在太室阙的西阙。太室阙是汉代太室祠(已被中岳庙取代)前的神道阙,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庙阙。另一个是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韩城出土的元代(1271–1368)的陶壶,壶面有三鱼共首的图形 。
参考资料
冯骥才。《武强秘藏古画版发掘记》。北京, 2004年。